传送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高考语文/语文综合/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收藏
参考人数0
人气0

包含试题

8

考试总分

150

及格分

0

考试时长

不限时长

做题模式

练习模式

考试说明

文档版领取/解疑答惑/问题反馈/加群互助/所有免费...... 微信:weixue2026
所需费用 免费考试 / 原价 ¥ / 每位考生可考次数不限
考试说明
本考试暂无特别说明,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试卷组成
材料题 含 2 题
材料题 含 3 题
材料题 含 2 题
填空题 含 1 题 ( 共60分 )
考试时间
参加考试无限制,随到随考
  • 填空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 填空题
    1984.8.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 填空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 填空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填空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填空下划线标记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填空下划线标记____”。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填空下划线标记_,填空下划线标记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填空下划线标记____,填空下划线标记___”就很好。
  • 填空题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填空题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 填空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25255

暂无任何记录

为学

为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