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高考语文/语文综合/2022年全国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
2022年全国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
收藏
参考人数2
人气4

包含试题

8

考试总分

150

及格分

0

考试时长

不限时长

做题模式

练习模式

考试说明

文档版领取/解疑答惑/问题反馈/加群互助/所有免费...... 微信:weixue2026
所需费用 免费考试 / 原价 ¥ / 每位考生可考次数不限
考试说明
本考试暂无特别说明,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试卷组成
材料题 含 2 题
材料题 含 3 题
材料题 含 2 题
填空题 含 1 题 ( 共60分 )
考试时间
参加考试无限制,随到随考
  • 填空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填空题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 填空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填空题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填空题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_,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_”和“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_,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填空下划线标记_”。
  • 填空题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填空题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填空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春
    在下围棋的三种术语中,本手虽简单质朴,却是根基;妙手虽出神入化,却是以本手为依托。正所谓,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过硬的本手技能,便只能以俗手入局,落得满盘皆输的结果。其实,人生如棋,世界亦如棋,小小棋局,方正之间的哲学也道出了人世间一个普遍的真理,那就是唯有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胜景。
    从个人层面来讲,放眼天下,治学者谁不是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终以过硬的基本功,达满腹经纶之境?
    朱熹曾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根基,这清澈便是妙境。做学问亦如此。只有经历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磨砺,将所有技能烂熟于心,才能具有扎实的功底,灵活地组合运用各种手法,从而跻身游刃有余、目无全牛的妙手之林。君不见,古有苏秦,以刺股之痛,习纵横之术,终挂六国相印,捭阖天下;君不见,今有江梦南,以无声之苦,学唇语之技,终至交流无碍,问鼎名校;君不见,外有达·芬奇,以乏味之烦,练画蛋之法,终成绘画大师,名满全球……正因为练就了过硬的本手之法,这些人才能以妙手之技,登峰造极,创造辉煌。否则,便只能如揠苗者,以俗手造败局,白费力气;如方仲永者,以俗手转人生,欲速则不达。
    从国家层面来讲,纵观古今,治国者孰不是脚踏实地,励精图治,终以牢固的根基,至国富民强之盛?
    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根基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民心和民生。只有脚踏实地为百姓做实事,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才能用民心托起国家这艘大船,才能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反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古有唐太宗,他以载舟覆舟的本手理论和实践,终用妙手开创了贞观之治,也成就了千古美名。今有党和国家,为国为民,不遗余力,从“三农”政策,到医疗教育改革,从精准扶贫,到伟大复兴梦, 无一不是以民生为主,以民心为念,于是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满满。正是得益于这种夯实根基、踔厉矗立奋进的本手理念,我们的党和国家才具有了坚不可摧的群众基础,从而在至今仍未结束的抗疫战争中步调一致,万众一心,以妙手之法为世界抗疫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同时,我们的党和国家秉持着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大胸怀,小国不欺,大国不媚,友爱互助,赢得了良好的睦邻关系和国际口碑。令人欣慰的是,从古至今,由内到外,我们从未放弃做人做事的根本,一直老老实实践行本手之法,从无俗手之念,方至今日妙手之境。
    反观如今的国际局势,有些国家为了达到一方独大或几方共荣的目的,刻意制造贸易摩擦,甚至不惜挑起争端,借此耗费他国金钱,削弱他国实力。眼前似乎一时得意,殊不知这种一味投机取巧、自私狭隘的俗手之法,只是缘木求鱼,与妙手之境背道而驰罢了。
    所以,无论怎样的奇思妙想,无论怎样的巧计绝招,都需要过硬的基础为大厦奠基,方能创造奇迹。否则便只能是偷工减料、敷衍潦草的俗手之辈,只会弄巧成拙。下棋如此,治学如此,治国更是如此。
    让我们凭着这腔融入了民族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的基因的热血,练就过硬的本手之技,汇成亮眼的妙手之招,去描绘出无边的春色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围棋的三个术语,然后分别对三个术语进行解释,接着指出初学者入门的途径和常见的错误做法,最后简单阐释本手、妙手和俗手的关系。
    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本手、妙手和俗手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围棋中,本手是最基本的下法,虽简单,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入门途径,是起步,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源。妙手是在本手的基础上的巧思妙想、灵活运用和高瞻远瞩,是创造,是探索,是提升,更是智慧。只有对本手掌握全面,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俗手是没有本手做根基的无所适从,没有妙手做依托的盲目迷茫,既无技术含量,也无妙思可言,只会满盘皆输,是既无本手,也无妙手的结果,是没有胜算可言的,是最不可取的。
    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层面。只有扎扎实实学好基本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埋头做实事,干好基层的民生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不投机取巧,不偷工减料,不敷衍潦草,才能搞好学习,干好工作,做好事情,治好国家。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渐入佳境,灵活变通,妙手绘蓝图,巧手筑高楼。否则,便只能以俗手将一手好牌打烂,以败局收场。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其中两者或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谈如何用好本手,避开俗手,达到妙手境界。
    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夯实基础,欲速则不达。
    2.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春。
    3.学好本手,不以俗手造败局。
    4.用好本手,避开俗手,致妙手境界。
    159761

暂无任何记录

为学

为学
返回顶部